编者按:“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胸怀“国之大者”,踔厉奋发,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在中华大地不断涌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为立体展现各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时代》系列主题报道,邀您和我们一起走进城市深处,感受十年巨变,看各地不负伟大时代、筑梦追梦绘就的壮美画卷。
央广网南阳8月13日消息“3000多天!我们村一天一个样!”邹新曾掰着指头说。
邹新曾是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邹庄村村民。2011年6月25日,为支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他和几百名村民一起从16公里外的油坊岗村搬迁至此,换来浩荡江水一路北上,润泽北方大地。
位于豫西南的南阳,地跨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流域,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南阳淅川县考察时强调,要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划出硬杠杠,坚定不移地做好各项工作,守好这一库碧水。
南阳境内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央广网发 刘猛猛 摄)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既深刻改变了北方,也深刻改变了南阳。
守好一库碧水 当好水源工程的守护者
盛夏时节,在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果树上挂满了红色的果实。
“这些是石榴树,树能保水土、花能观赏、果能卖钱,不会污染水质。”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家祥手捧泥土,向记者介绍说。
张家祥介绍石榴树下的生物有机肥(央广网发 张惟一 摄)
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从张河村穿村而过。为了保证水质安全,从2013年开始,张河村6000亩岗坡地全部种上了软籽石榴,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实现了水质保护和农民增收的双赢。
如今,张河村种植的石榴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带动群众致富的“金果果”。张河村的嬗变,正是南阳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张河村种植的软籽石榴成熟,农民采摘时难掩喜悦(央广网发 韩姗姗 摄)
近年来,南阳市全力防污治污,厚植生态优势,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了守好丹江口水库和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水质安全,南阳先后关停整治企业1100余家,关闭搬迁养殖场1500余家,取缔库区养鱼网箱5万多箱,否决、终止工业项目超过430个。同时,在汇水区和干渠沿线乡镇建设垃圾、污水处理厂76个。
“习近平总书记在丹江口水库考察时,说水质看着不错。我们听到总书记的肯定,感到很骄傲。”淅川县丹江库区综合执法人员高培说。
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黄进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已工作7年多。中线工程通水后,他正式成为这里的“护水员”,定期对库区水质进行“体检”。
监测水质必须露天户外作业,冒严寒顶酷暑便是工作常态。黄进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每逢大雪封山,去点位采样的路最难走。踩在厚厚的积雪上深一脚浅一脚,岸边石头都结了冰,一不小心就会滑落到水里。好不容易采到了水样,监测仪器也常被冻得不听使唤,只能抱着水样人工加热。若是遇上水质自动监测浮标失灵,还要跳进刺骨的河水中维修。”虽然辛苦,但黄进时常感到自豪和欣慰。目前,他所在的中心有52名水质监测人员,大多数是“80后”“90后”。
“大家虽然年轻,但责任心一点也不差,做好水质监测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担起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使命!”黄进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丹江口水库各水质断面监测结果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水质稳定达标且持续向好。
淅川县丹江库区综合执法人员向记者展示丹江水质(央广网发 张惟一 摄)
一渠清水向北送,国之重器润北方。从2014年12月12日开渠供水,截至2022年7月2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陶岔渠首入总干渠水量突破500亿立方米。“南水”已成为京津等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超过1.4亿人的主力水源。
“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南阳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讲师袁微表示,“南水”不仅解决了北方的缺水问题,更为中部地区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水”支撑。
上图:昔日淅川县邹庄村面貌(央广网发 南阳市委网信办供图)下图:今日邹庄村新貌(央广网发 刘猛猛 摄)
吃水不忘掘井人。在距陶岔渠首枢纽10公里的邹庄村,生活着为调水工程献出家园的一群人。为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淅川506平方公里成为淹没区,共涉及11个乡镇,184个行政村,1276个组。
依靠政策帮扶和勤劳的双手,调水移民已走上致富路。如今的邹庄村,成立了掘井人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经营流转2200余亩土地,一部分用于种植草莓、苕尖等大棚高效农作物,一部分建设高标准农田。村民入股参与分红,每年都有保底收益。一幢幢二层小楼整齐排列,平整宽阔的水泥路,美观大方的光伏路灯……一幅现代化新农村的图景正徐徐展开。
厚植生态优势 做大医圣故里“天然药库”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南阳是医圣张仲景故里,中医药文化发祥地之一。
地处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高山丘陵平原梯次分布,河流湖泊沟渠蜿蜒纵横。四季分明的气候和特殊地理,使南阳孕育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
有这么一组数据说明南阳中药材资源丰富的程度:历史上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百草经》收载药材365种,产自这里的就有259种;《本草纲目》中收录1800多种药材,这里就有1300多种。
眼下,在南阳西峡县寨根乡方庄村,村里随处可见的茂密枝叶中,挂满外形酷似小枣的青色果实。
“这叫山茱萸,是一种中药材,等成熟了,果子就变成了红色。”方庄村村民潘茂彰是山茱萸种植大户。据他介绍,成熟后的山茱萸会被村民们卖给当地制药企业,成为中药“六味地黄丸”的其中一味。
南阳八大宛药之一山茱萸(央广网发 张惟一 摄)
目前,西峡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山茱萸生产基地。山茱萸种植面积达22万亩,年产量可达4000吨,种植规模、产量、产值均居全国前列。
在南阳市卧龙区七里园乡的一家艾草加工企业,艾草散发着悠悠的香味,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种类丰富的艾产品令人目不暇接,更是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希望所在。今年33岁的女职工王新洋正在包装刚生产出的艾条,“现在艾草产业发展得好,大伙儿不断开发新产品,干劲儿都足着嘞!”
在南阳,艾草制品加工企业越来越多,产品也不断向深加工延伸,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艾草种植基地和艾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目前,南阳的艾草市场份额占全国的70%以上,年产值达110亿元。
“山茱萸、艾草产业只是南阳中医药大产业布局的一个缩影。”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副局长张长河告诉记者,近年来,南阳市中药产业发展迅速,目前,种植面积万亩以上的中药材有20个品种,5万亩以上的有山茱萸、辛夷、夏枯草、艾叶等12个品种。同时扶持培育规模以上中药企业39家,全市中医药健康产业年产值达200多亿元。
艾草在南阳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央广网发 张惟一 摄)
“好山好水产好药材”。作为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南阳中药材储量2.4亿公斤,有“天然药库”美誉。目前南阳种植的中药材品种有79个,种植面积达185万亩。其中,山茱萸、辛夷、桐桔梗、裕丹参、唐栀子、宛艾、金银花、夏枯草被确定为新的“八大宛药”,给予重点扶持与培育种植。
同时,南阳大力挖掘、凝练和弘扬张仲景文化,布局建设张仲景中医药科创园、张仲景中医药产业园、张仲景中医药物流园三个代表性园区,打造中医药产业集聚区和发展龙头企业。
近年来,我国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特色优势不断彰显,为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新空间。南阳抢抓机遇,于2021年12月提出打造“全球中医圣地、全国中医高地、全国中医药名都”,实施中医药产业“六名塑造行动”:种“名药”、塑“名企”、建“名园”、育“名艾”、办“名展”、创“名城”。
乘势而上,南阳中医药发展之路越走越实、越走越宽。
“美丽经济”赋能 彰显富民蝶变效应
“我平时负责剪剪花、除除草、打打药,一个月能挣5000元左右,比去外面打工强!”说起在月季博览园的工作,村民王秀勤喜笑颜开。
盛夏的南阳,百花争艳,万木争荣。位于南阳市卧龙区七里园乡的南阳月季博览园,成千上万朵月季花簇拥开放。五颜六色的花在微风的吹拂下泛起层层“涟漪”,送来阵阵花香。王秀勤就在这里从事大家眼中的“美丽事业”。
游客在月季博览园打卡拍照(央广网发 刘猛猛 摄)
据南阳月季博览园副总经理许春峰介绍,他们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共享发展成果。
南阳市月季协会会长赵磊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南阳市月季种植总面积达15万亩,年出圃苗木16亿株,苗木供应量占据国内市场的80%,出口量占全国的70%。全市超10万人参与到月季生产、种植、销售的各个环节,年产值达20亿元左右。
月季产业释放出的“美丽经济”有效带动了当地乡村振兴。南阳月季基地所在地达士营村,全力打造特色小镇,积极研发乡村旅居产品,辐射带动周边民宿、风景区等近郊旅游资源的开发。目前,该村加速农村经济与乡村旅游业互动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卧龙区将统筹做好产业、科技、文化融合发展,打造全国性月季产业文旅‘大道’,全力建设全国地标性的月季苗木交易中心。”围绕下一步月季产业发展,南阳市卧龙区副区长、七里园乡党委书记宋珂说。
依托月季,南阳还打造了一年一度的南阳月季花会,成为展示南阳城市形象、带动招商引资、推动旅游业发展的窗口。
丹江风景名胜区风光优美(央广网发 张惟一 摄)
美丽图景不止于月季。南阳境内有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宝天曼世界自然生物圈保护区等6个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玉文化、楚汉文化、“四圣”文化、商埠文化等特色文化在这里汇集,形成南阳独特的文旅富集效应,也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近些年,淅川还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为标签,打响“渠首淅川、诗画丹江”旅游品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赏游玩。
从花卉经济到山水旅游,从人文景观到自然风光,南阳正以“文化、生态、康养”三大支撑,做好“文史、山水、源起、圣贤”四篇文章,打造文旅与中医药、康养、农业等深度融合的城市品牌。
“‘美丽经济’已成为南阳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深、影响远的富民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南阳理工学院范蠡商学院教授范荣华说道。
南阳市区城河共生、环境优美(央广网发 南阳市委网信办供图)
2011年,南阳市GDP为2202.31亿元;2021年南阳市GDP已突破4000亿元大关,经济增速高于河南省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跃居河南省第二,经济总量位居河南省第三。
高速发展的同时,南阳又迎来重大历史机遇。
2022年5月27日,河南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相关意见,支持南阳以高效生态经济为引领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这是河南省委赋予南阳发展的新定位、新期待、新使命,更是南阳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河南省委咨询组研究员、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长张占仓说。
2022年6月20日,途经南阳的郑渝高铁全线开通运营,进一步重塑了南阳“楚豫雄藩、中原要冲”的区位优势。
“再过十年看南阳。未来3000天里,我相信南阳也会像邹庄村是一天一个样!”邹新曾满怀信心地说。
来源:央广网
编辑:李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