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正月十五,自古被称为元宵节、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民间有句老话说“没出十五都是年”,可见正月十五也是春节节日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正月十五吃元宵习俗的由来,其实还有一种传说,与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有关。
正月十五吃元宵习俗的由来
东方朔是汉武帝时的大臣,他善良、风趣,而且足智多谋,深得汉武帝的喜爱。有一年冬天,京城里下起了大雪。东方朔见御花园里的梅花开得非常漂亮,就想折几枝给汉武帝欣赏。可刚进园门,他就发现有个宫女要跳井自杀。东方朔连忙上前,把她搭救了下来,并询问她自杀的原因。宫女抹着泪说道:“奴婢名叫元宵,进宫已经十年了。十年来,奴婢一直没有见过家中的父母和妹妹。每到腊尽春来的时候,就特别想念家人。我想,深居在这宫中,可能这辈子也见不到他们了,不由悲从中来,觉得活着没有丝毫趣味,不如一死了之,便起了投井的念头。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非常同情,答应她让她和家人团聚,元宵这才止住泪,向东方朔道谢。
东方朔从宫里出来后,就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前来占卜的人非常多。可奇怪的是,不论大家问什么,所得的卦都是“正月十五火焚身”。这可把长安城的人们吓坏了,人们纷纷跑来寻求破解灾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五晚上,火神君会派一位红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也没有办法破解,不过你们可以按照这张纸条上所写的,去找皇上想想办法。”
很快,汉武帝接到了有关这件事的奏报。根据纸条上所说,长安城在正月十五那天晚上,会遭遇一场天火,全城都会被烧个精光。汉武帝非常担心,连忙把足智多谋的东方朔叫来想办法。东方朔假意想了一会儿,然后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宫女元宵不是经常给您做汤圆吗?正月十五晚上,陛下可以让元宵做好汤圆,并传令全城家家户户都做汤圆,一齐供奉火神君,再让大家在城里挂满红灯笼,放烟火,就像满城起火一样,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那天,陛下可施恩与宫女,让她们也出宫游玩一番。”汉武帝听后,觉得这个提议不错,便传旨施行。
转眼到了正月十五,长安城里张灯结彩,人们都出来赏灯游玩。宫女元宵的父母和妹妹也进城来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都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
出来游园的宫女元宵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向传来声音的方向跑去。就这样,元宵终于与家人团聚了。
正月十五过后,汉武帝见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非常高兴,便下令:以后每年正月十五,全长安城的人都要做汤圆敬奉火神君,全城挂灯笼,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便把汤圆称为元宵,把正月十五这天叫作元宵节。于是,正月十五吃元宵、观灯、放烟火的习俗便传了下来, 南宋文学家周必大在《元宵煮浮圆子》一诗里,
就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据记载,唐代就有在正月十五这天吃“面茧”“圆不落角”的习俗,到了南宋,民间在这一天要吃“乳糖圆子”,宋朝的老百姓吃的“乳糖圆子”和我们今天吃的“汤圆”无论从做法上还是外形上,都已经非常相似了。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姜夔有诗云:“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这诗中的“珍品”指的就是元宵,可见宋代时元宵是很稀罕和珍贵的食物。
关于元宵的有趣故事
直到近代,民间还有许多关于元宵的有趣故事,有一则是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凯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中国人自古讲究“团圆”,而元宵无论从外形到做法,都满足了中国人对节日中的食材所具备的美好寓意的诉求。象征着团圆、平安的元宵能够长期占据着“节日食材”榜单的重要位置,流传至今,也就不足为怪了。
诗词中的正月十五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宋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宵煮浮圆子
周必大 宋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来源:光明网
编辑:秦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