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连接起武汉三镇
“沿江”,让一个城市有了岸线景观,有了江海联运,同时也容易带来两岸发展的不均衡。然而,两江交汇处的武汉却因为桥,成为特例。
“长江左岸和长江右岸的城区,所占全市的 GDP,一个是21% 一个是26%,江南江北发展较为均衡。”赛迪顾问武汉办事处主任肖俊说,相对于长江沿线的重大城市,像重庆、南京、上海等来说,武汉桥梁多、规模大的特点,促进了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形成了武汉这种独具特色的两岸发展均衡性的城市。
超前的工业基础,绝佳的地理区位,让张之洞和孙中山,都曾有在武汉建设长江大桥的设想。1957年,新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在这里建成,通车后的第二年,一条粗壮的“火龙”从武钢一号高炉喷涌而出,“共和国钢铁长子”横空出世。桥与城市发展的故事就此展开。
桥,跨越世界的湖北“名片”
2019年通车的杨泗港大桥,大家说这是基建狂魔玩出的新高度,难以超越。原来,杨泗港大桥一跨1700米连接两岸却没有桥墩,像乐高积木一样,把这51个,最重达到1000多吨的钢桁梁结构,用了40天火速拼成,这个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双层公路悬索桥。
“杨泗港长江大桥最令我们自豪的地方在于,整个大桥从设计、施工、科研、材料、设备,都实现了100% 的中国造。”武汉市城投集团杨泗港大桥项目总工程师何志明说,2001年武汉市的 GDP只有 1300 亿,到了 2021 年武汉市的 GDP 达到了 1.7 万亿,在 20 年时间经济总量增加了 13 倍还多,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物流以及人们交通的需求。所以我们要及时启动杨泗港长江大桥的建设,我们这个桥是世界跨度最大的,同时因为它的体量巨大,每一项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和挑战,需要强大的工业实力来作为支撑才能做得到。
武汉市城投集团杨泗港大桥项目总工程师何志明
需求,带来产业升级。始建于1934年,以造船起家,曾造出共和国第一艘潜艇的武船当时站了出来,接下了钢结构的重任。
“这个车间就是杨泗港长江大桥钢桁梁节段单元件制造车间,节段制造最大难点就是体积超大、超重,是内陆地区首次制造和运用,这对我们的整个的技术水平和设备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武船重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杨泗港大桥项目副总工代钥说,我们在杨泗港长江大桥上运用了24项技术改造还有设备改造,可以这样说杨泗港长江大桥,开启了我们钢结构桥梁制造的转型升级之路。
从大江大湖走向蔚蓝深海。武船重工当时的桥梁生产线,经过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已经成为国内建设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的桥梁板单元智能制造生产线。这里制造的钢结构,已经应用在难度更大,要求更高的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超大型跨海桥梁上。
桥,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2019年,杨泗港长江大桥通车,上下十二车道世界上通行能力最强的公路桥再一次拉近了两岸距离。
“我就是受益者。”103孵化器负责人李锋说:“我的行车记录仪显示,整个去年我从光谷到车谷路程大概有27000公里,看到我们更多光谷企业能够在车谷找到市场,落地发展得更加壮大,我幸福感也很强。”
杨泗港长江大桥通车这一年,李锋与他的103孵化器从光谷来到车谷,成为武汉经开区首个民营孵化载体。而它在桥另一头的光谷有个更广为熟悉的名字——光谷创业咖啡。投用不到两年,已有140家创业团队入驻,其中不少就是光谷企业。
103孵化器负责人李锋说,光谷、车谷两地产业其实有互补,光谷主要是我们的光芯屏网端,包括大健康、现代服务业、软件开发,但是我们的车谷是偏向于车企以及车企配套,也需要这种现代服务业做一个很强的支撑。
最初的光谷,面积仅有24平方公里。从2001年开始,历经6次扩容,变成了到如今的518平方公里,并有“中国光谷”之美誉。
车谷,同样是从始建之初10平方公里,历经5次扩容,面积至489.7平方公里,经过30年,成为国家级制造&智造产业的主场。
一边是向东六次扩容的光谷,一边是向南五次扩容的车谷,这两个武汉发展最快、最具潜力、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通过这座桥,开始了跨界、协同发展。
今年9月,500辆岚图汽车集中发车经深圳到挪威。这是湖北高端新能源汽车的首次出口。
岚图汽车已经开始搭载由光谷的光昱明晟研发的自动驾驶高精度定位系统。而这,只是光谷、车谷牵手的一个缩影。今年8月,来自光谷国内红外热成像技术领军企业高德红外的“红外芯”,就为车谷的东风猛士新车型装上了“夜视眼”。
“我们掌握着非常高精尖的科技,但是从整个规模上来看,可能远远达不到汽车企业的一个零头。”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黄晟说,融合不仅是对我们高科技企业的规模化是一个非常好地促进,也可以助力传统工业的科技化和高质量发展,融合在一起一定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火花。
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黄晟
今年以来,光谷与车谷的跨界联动越来越频繁:聚焦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在车谷开设新校区、建立研究院;针对全球“缺芯”困境,光谷车谷并肩“作战”,共建车规级芯片联合实验室。
这些双向奔赴都由“桥”来连接。2014年通车的鹦鹉洲长江大桥、2017年通车的沌口长江大桥、2019年通车的杨泗港长江大桥和2021年通车的青山长江大桥,十年间,武汉新建起了一座座挑战极限的跨江大桥,连起了包括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优势产业。它们,清晰构成了一张武汉产业版图。
来源:长江云
编辑:李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