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可能要让你们失望了,这次讨论的不是发展问题,而是保护的问题。”
2016年1月5日,重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开门见山。从这次座谈会开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旋律。
大江奔流,泽被两岸。如何对待母亲河?大开发还是大保护,谋当下还是谋长远,选择之间见立场、见党性、见初心。
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的政绩,“泽被后人”而不“竭泽而渔”,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选择。
“泽被后人”而不“竭泽而渔”,必须彰显历史担当——
“自然界的命运和人类息息相关。我们是在为历史、为民族做这件事。”总书记的话语深情而有力。
没有历史担当,就没有非常之举;没有非常之举,就很难扭转困局。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动真碰硬、攻坚克难,一仗一仗打,一锤一锤敲。
“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为了让母亲河休养生息,实施十年禁渔,23.1万名渔民退捕上岸;雷霆治污,整治非法码头,沿岸化工企业迁移或关停;划出法律红线,用霹雳手段保护一江清水……
新时代10年,我们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下大力气治理水环境污染,“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多措并举推动农村环境整治,“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十年攻坚,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在成为现实。
“泽被后人”而不“竭泽而渔”,必须增强历史主动——
河北塞罕坝,总书记一直牵挂于心。从“一棵松”到百万亩的绿色奇迹,三代人接续奋斗把荒原变林海,为京津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2021年8月,总书记来到这里,面对着满目苍翠,他对三代林场职工说:“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
山西右玉,也是总书记常常提起的地方。一场延续了70多年的绿色接力,21任县委书记带领干部群众,一任接着一任种树,把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2020年考察山西时,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没有坚定的历史主动精神,不可能有几十年如一日的战天斗地、改天换地,也没有宝贵的“塞罕坝精神”和“右玉精神”。
绿色,是美丽中国的底色。从黄土高原走来,总书记对水土流失的危害记忆深刻;在福建工作期间,他先后5次赴长汀调研,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已连续10年同干部群众一起参加首都义务植树,“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每个人都是乘凉者,但更要做种树者。”
新时代10年,爱绿植绿护绿蔚然成风,我国森林覆盖率增至24.02%,沙化土地重点治理区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泽被后人”而不“竭泽而渔”,必须强化历史自觉——
只有具备高度的历史自觉,才会对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有清晰的认知。
在共产党人眼中,党和人民的事业薪火相传,是一场接力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个人都要跑好属于自己的“这一棒”。
总书记以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思维对干部干事提出要求,“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
在福建福州工作时主持编制“3820”战略工程,在浙江工作时研究提出“八八战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重要方法论,“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新时代10年,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我们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
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干的都是“泽被后人”的好事实事,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新时代新征程,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干,我们就一定能干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李迎春